所謂圓形經濟
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呢?
從四項行動開始的循環經濟

本篇文章的大重點!
POINT 01
在循環經濟中,將「購買」「使用」「分類」「循環」連結在一起是十分重要的
POINT 02
實際上,我們在實踐的已是循環經濟中的一部分
POINT 03
只要加上能讓物品循環的一點小努力,便可創造出更大的循環

您聽過「Circular Economy」這個詞嗎?

在日文中它被翻譯為「循環經濟」。顧名思義,它指的是能讓所有物品不斷循環的經濟體系。您可以將其想像為「圓形經濟」。在製作物品時盡可能地不製造垃圾,不要立刻丟棄,而是將它們修復或送給其他人,以讓它們能被長期使用。將即使是已無法使用的物品作為資源重新利用──就是這樣的經濟體系。

在過去的經濟體系中,「取得、使用、丟棄」資源是理所當然的流程。其不僅需要大筆花費,並會給地球環境帶來負擔。因此,循環經濟受到了矚目。透過設計能不製造出垃圾的物品,長期使用,並在使用後重新發現其全新的價值,便能減輕對環境的負擔,同時進行創新!

那麼,要實現循環經濟需要採取哪些具體的行動呢?

其實答案意外的簡單,就是要將「購買」「使用」「分類」「循環」這四種行動連結在一起。我們稱之為「循環型消費行動」。

您可能會覺得「經濟的話題和我無關」或「感覺這有點難」。然而實際上,我們每天做出的小小選擇,都和這個循環的機制息息相關。

有關該行動一事,讓我們從在2025年9月23日〜29日由經濟產業省舉辦之大阪·關西世博會中的「循環經濟實驗室」來學習吧!當您讀完這篇文章時,相信您在「和物品之相處方式」上,一定會有一些改變。

所謂循環經濟,
指的就是回收嗎?

在過去當談到環保或環境問題時,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 3R(Reduce・Reuse・Recycle)。然而,循環經濟不僅止於這一點,其以更廣闊的視角,關注物品在整體上流通的過程。

在這樣的情況下,稍早前提到「循環型消費行動」的四個觀點將會派上用場。也就是「購買」「使用」「分類」「循環」。

要如何獲得物品?該怎麼使用?在用完後,該如何分類?接著該怎麼樣才能將其作為資源再次循環?在有意識地將這四個行動連結在一起時,物品才能真正地開始進行「循環」。

也就是說,這並不只是「要努力回收」的問題。而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從頭到尾思考消費一事是很重要的。

那麼就讓我們透過這四個觀點,來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吧。

− 購買 −您的購物將是
創造物品循環的第一步

您平常會以什麼樣的基準購物?像是價格、設計、功能……一定會有許多需要考量的重點對吧?在其中,請您也把這樣的一項列入考量。「這次買的東西對您來說,“有滿足您的真正需求”嗎?」

例如,假設您需要一個帶去三天兩夜旅行的行李箱。若要盡可能地壓低預算,您會選擇下列哪一項?

  • 有鎖的安全行李箱:1萬日幣
  • 無鎖的小型行李箱:5,000日幣
  • 有輕微刮傷的無鎖二手行李箱:3,000日幣
  • 有鎖的出租行李箱(2天):5,000日幣

當人們需要某樣物品時,一開始總是會容易選擇購買全新的商品。然而,若以「是否有滿足真正需求」為基準考量時,就能發現一些較不同的購物選擇。

也就是說,在「購買物品」時,不光只是全新的產品,尚有二手或翻新、租借、訂閱等多種選擇。在仔細考量後,選擇您真正需要,且是所需數量的物品。這些簡單但常容易被忽略的習慣,正是實踐循環經濟的重要第一步。

在尋找用回收材料製成的筆記本任務中,孩子們利用「粗糙紙張」的提示,觸摸筆記本進行確認。

− 使用 −不立刻丟棄而要長期持續使用,
才是循環的基礎

要「盡可能地長期珍惜使用」購買的物品,才是支援循環的基礎。然而,這並不是只靠忍耐或努力便能實現。透過一點小功夫和創意,便能有趣地予以實現。

其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衣服的修補或重製。在您喜歡之稍有破損的牛仔褲上,貼上可愛的補丁,使其呈現出全新的設計。把媽媽的衣服改小,讓小孩可以穿。像這樣動一些巧思,不僅讓物品能長久使用,還將延伸出新的故事。

讓我們告別「壞了就丟掉」「用膩了就丟掉」的社會,迎向理所當然地認為「若壞了就把它修好」的社會。透過認真對待物品,並和它們所訴說的故事共同生活,我們便不僅能保護寶貴的資源,更能為我們豐富的生活創造出新的可能性!

最近,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提供維修的服務。當您發現物品有自己無法修復的破損或故障時,不是立刻丟掉,而該試著找能修理的地方,這也將會是持續物品循環的行動。

例如,在某家參展的拉鍊製造商中,目前正在推展僅對欠缺部分進行修補的「可修復元件」服務。目前只有部分尺寸可供選擇,今後預定將擴大對應範圍。

− 分類 −丟掉就變成垃圾,
分類就變成資源。
進行分類即為發掘價值

即使是長久以來認真使用的物品,最終也會有迎向其壽命的一天。這時候重要的是「該如何放手」。該選擇將成為決定物品是否能持續循環的關鍵。

若分類不正確,將無法使其成為資源,而可能被燒毀或掩埋。但若進行了正確的分類,它們就能重生為材料,並有機會以新的方式被善加利用。

那麼,各位知道在您現在居住的地區中,「真正的物品分類方法」嗎?令人意外的是有可能在還不太清楚的狀況下,我們就將其隨意丟棄了。在世博會中,有一個讓我們能在體驗「分類重要性」的同時,一邊學習的展覽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體驗吧!

整面牆共排列著有28種不同的盒子!在各個盒子上,寫著有這樣的文字……。

影印紙、螢光燈・LED燈泡類、有顏色的食品或飲料瓶、乾電池、行動電源等、空罐、雜誌、雜廢紙、紙袋、噴霧罐、瓦斯罐、空瓶、可回收瓶、無色透明瓶、塑膠類、寶特瓶、紙盒・包裝紙、小型家電、舊衣服・布類、陶器類、紙箱・牛皮紙、碎紙、報紙・傳單、雜金屬、免洗筷・串等、紙尿褲・尿布、紙類和其他素材的綜合材料、廢棄食用油、廚餘、一般垃圾、大型垃圾

是的,實際上這些全都是「分類的種類」。這是重現在日本有多項分類的地方政府之一,鹿兒島大崎町之分類規則的內容。但還先不要感到驚訝喔。因為在德島縣上勝町,甚至有分為43種類等,正在進行更詳細的分類措施。

進入會場後,首先會發給入場者「垃圾晶片」。當入場者把寫在晶片上的垃圾放到正確的盒子上時,盒子就會發光,若沒有選對,警報器就會作響。大人和小孩都覺得「哇,光是瓶子的種類就有這麼多啊?」「出乎意料的難!」「這好好玩!」認真地進行挑戰。

特別是有許多人會在「紙杯」上出錯。若要對紙杯進行分類,您會怎麼分呢?

  • 一般垃圾
  • 紙類垃圾
  • 紙類和其他素材的綜合材料 
  • 塑膠垃圾 

正確答案在下方!請想像一下您自己居住地區的規則,一邊思考看看這個問題。

分類測驗的答案是「紙類和其他素材的綜合材料」。
乍看之下,會覺得紙杯是用紙製成的,但為了不讓水外漏,常會於內側塗上塑料,因此雖然被稱為「紙」杯,但分類時並不是紙,而應分到「綜合材料」中。
※並非所有紙杯皆應被分到綜合材料中。分類前請確認產品的詳細說明及您所居住地方政府之規定。
確認答案!

像這樣隱藏在分類中「意想外的規則」其實不少。然而,目前的狀況是在我們丟進垃圾桶後,其實幾乎沒有機會可以了解那樣的分類是否正確。也因如此,我們首先必需再次仔細地確認自己居住城市的分類規則。這是為了讓物品持續循環下去,我們能實踐的重要一步。

− 循環 −透過回收
讓被分類的物品煥然重生

現在,這些物品已經過仔細分類,將準備成為資源。在這之後,有幾種方法能使其重生為全新的產品。讓我們以塑膠為例來思考一下吧!

將用完的塑膠粉碎後洗淨,使其再次成為塑膠製品原料的過程稱為「材料回收」。另一方面,透過化學方法進行分解,使其再次成為原料的方法則稱為「化學回收」。

以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說,像是寶特瓶。在「分類」中也曾提及過,有許多人將「寶特瓶」和塑膠分別分類,便是為了要能實現材料回收。

將收集到的寶特瓶在工廠粉碎洗淨,使其再次重新成為寶特瓶。所以為了要能正確地進行回收,我們「正確分類」的這一道功夫是不可或缺的。

此外,回收後的最終產品不盡相同。作為「回收材料」,有時會完全轉變為全新的產品。透過留意物品是從什麼樣的材料製成一事,我們日常「購買」的選擇一定也會有所改變。

入場者能實際轉動轉盤,體驗物品在回收前後的模樣。並介紹了收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製作汽水之令人驚嘆的技術,將不再用於海洋中的漁網重新製作成背包的計劃等。

為未來傳承「圓形經濟」

至今為止,我們已從「購買」「使用」「分類」「循環」這四個觀點來探討了循環經濟。讓我們回顧一下,相信有許多人發現實際上已有在實踐的內容,或是意識到這些其實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。

重要的是,這四個行動全是相互關聯的。「購買」物品時的選擇方式,「使用」時的考量,「分類」時的小努力。這些行動的累積,將決定物品會如何「循環」── 和物品循環的未來密切相關。

我們在此次世博會場上,和入場者分享了這樣的學習經驗。七天的入場者總數高達58,723人。非常感謝各位前來參觀。

這項措施並不會隨著世博會的結束而結束。自2025年秋天開始,我們將在全國正式推廣此循環經濟的學習機會。已決定於10月18日(週六)在富山,11月29日(週六)在京都舉辦。隨後尚預定舉辦於埼玉和東京。將在本網站上隨時更新最新消息,敬請期待!

  • X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E
Back to List